鳩佔鵲巢  
▲體型已經遠遠超過雀鳥媽媽的杜鵑寶寶,牢牢霸佔對牠來說已經有點小的「家」
 

  成語「鵲巢鳩佔」的出處,是來自《詩經》召南鵲巢篇:「維鵲有巢,維鳩居之。之子于歸,百兩御之。」描述古時貴族女子出嫁,百車送迎的情形。所以用鵲築好巢,等鳩來當家,比喻男女婚嫁的關係。後多用來比喻坐享其成或壞人強佔別人的住處。例如《閱微草堂筆記》:「我自出錢租宅,汝何得鳩佔鵲巢?」。

 

  但鳩佔鵲巢在自然界中是如何呢?

 

  鳩佔鵲巢中的兩種鳥類,鳩和鵲,其中爭議較小的是鳩,但這裡的鳩並不是指鳩鴿科的斑鳩,而是指杜鵑科古稱鳲(ㄕ)鳩俗稱布穀鳥杜鵑。陸璣《毛詩陸疏廣要》(←中國古代研究生物學的著作):「鳩,鳲鳩也。今謂布穀。」另有《詩經》曹風,也有用鳲鳩四處下蛋,來比喻兒子不在身邊的篇章:「鳲鳩在桑,其子在梅…鳲鳩在桑,其子在棘…鳲鳩在桑,其子在榛。」這裡指的就是杜鵑科鳥類的托卵寄生(巢寄生)行為。

 

  巢寄生的鳥類父母並不孵蛋,反而會將蛋下到宿主鳥的巢中,讓宿主代為養育。而寄生鳥為確保雛鳥順利成長,不僅會將蛋下到比自己體形小的鳥的巢中,蛋的大小、外型、顏色都與宿主相似,雛鳥孵化的時間也比宿主要短。不僅如此,剛出生的寄生雛鳥在眼睛未張開時,就會本能的將巢中其他的蛋或雛鳥推出巢外,好讓自己獨占代母的養育。


杜鵑的生物本能行為
▲杜鵑寶寶眼睛都還沒張開,就已經會本能的會將其他的蛋推出巢外

 

  這個寄生雛鳥的本能行為就是屬於先天行為,通常以固定行為模式來表現。所謂的固定行為模式有下列幾項特徵:1.相同物種的個體會表現出相同的行為(不受經驗影響)。2.與生俱來且可遺傳。3.不必經過學習。那鵝寶寶一出生,就將第一眼看見的會動的物體當成母親,是不是也是本能行為?

 

  前述的鵝寶寶行為,剛好與本能行為略有不同,因為該行為需要經過學習,屬於本能與學習的交互行為,這種動物行為就叫印痕(Imprinting。印痕,是初生動物對其他個體或物體所發展出的依附行為。具有學習快速且不需強化刺激,不可逆但可增加生物的適應能力。在關鍵期內(生物的幼年僅有一次機會),動物可透過印痕作用,將學習到的行為模式儲存、固定在神經系統中,並對其未來有著長遠的影響。

 

  回到國文,鳩佔鵲巢的鵲,若是屬於鴉科的喜鵲(或其他鵲鳥),不僅體型較杜鵑大,生性兇惡強悍,還具有群聚共居的習慣,基本上杜鵑很難有機會靠近鵲巢。而且自然界中的野地實察,也沒有杜鵑寄生在鵲巢的記錄。所以有可能是古人藉由觀察到杜鵑不會築巢,但喜鵲卻是築巢高手(具有頂蓋的球形巢、側面出口、易守難攻、還會蓋假巢迷惑敵人)的現象,在文學上引用來作為對比(文學上的美麗想像)。

 

  雖然如此,畢竟與自然界的狀況相差太多,而且觀察杜鵑喜歡寄養的鳥類裡,多屬鶯、雀這類體型較小的鳥。所以有學者提出另一種說法,那就是古人把雀和鵲當同音假借字。所以「鳩佔鵲巢」,實際上應是「鳩占雀巢」

 

 


arrow
arrow

    夏安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